本中心有三个研究方向
1.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
特色之一:紧扣时代的需求。在“更加平台、更高质量”的背景下,当前正是全国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从基本建设发展走向多样化高质量探求的重要阶段,各地市区追求区域教育发展高质量、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追求办学高质量、课程建设需要高质量、课堂活动走向高质量、育人水平趋向高质量,本研究方向既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有前期研究成果基础,能进行转化应用。
特色之二:跨学段整合研究。进行学前与基教、领域教育与综合课程、环境创设与文化氛围等多段融合,致力于构建连贯、协同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助力多样化教育质量的更高发展。
特色之三:理实深度融合研究。团队成员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能深入教育一线,将理论成果精准应用于实际教学、学校管理、教育评价等多个环节,通过实践检验并完善理论,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循环。
特色之四:政策导向与学术创新并重。本方向研究紧密围绕国家与省级教育政策走向,确保研究成果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与政策落地性。同时,为相关部门政策优化提供前瞻性建议,实现学术与政策的双向促进。
2.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研究
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研究团队专注于探索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集体互动、合作与成长机制。
特色之一实践为本:研究以实际教学实践为基础,关注教师在真实教育环境中的成长需求和挑战。实践驱动理论深化:扎根于学前教育一线实践,以幼儿园日常教学、管理、家园互动等真实场景为研究素材,不断挖掘实践中的问题与需求,并据此开展深入研究,进而提炼出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特色之二跨学科整合: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形成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多主体协同创新:强调以幼儿园为核心,整合教师、家长、社区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多主体力量,构建全方位的学前教育支持网络。通过各方的紧密协作,共同解决学前教育面临的诸如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家园共育等难题,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特色之三持续跟踪:研究团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长期跟踪,以观察和分析教师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聚焦教师成长全程:不仅关注教师入职初期的专业适应问题,更着眼于教师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为不同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与支持策略。从新手教师的技能培训,到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再到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拓展,全程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托幼一体化协同育人研究
特色之一:顺应人口趋势,解决民生难题
当前,我国面临出生率低的人口趋势,“不敢生、不愿生” 成为困扰众多家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方向积极响应这一社会需求,致力于研究养育责任归属,探索将托育服务和幼儿园教育有机打通的可行路径,旨在为家庭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婴幼儿照护与教育服务,从而有效缓解人口生育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托育服务的迫切需求。
特色之二: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强调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生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教育则注重幼儿品德、习惯和情感的培养,为幼儿成长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社会教育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场所,拓宽幼儿的视野和认知。通过整合三方力量,实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和教育方法的协同性,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特色之三:打破教育界限,实现资源优化
高度重视0—6 岁儿童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打破传统上托儿所和幼儿园之间的界限。以往,托儿所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幼儿在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不够顺畅。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消除这些差异,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统一教育标准,实现 0 - 6 岁儿童教育的无缝对接。